今天看到月光一篇文章“互联网时代的社区化及其意义”。忽然想起一年半前我也写过一篇差不多内容的文章,那时候是把那篇同时交了两个老师当做期末论文,现在翻出来扔上来~原文完稿于2008-12-12,当年差不多写了一周时间,应该算是进大学以来第一篇比较像样的论文。期末考试周寂寞难耐,忍不住又玩电脑了,唉唉~
——懒人的分割线,下面开始原文,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浅析网络造就的圈子型社会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每一时刻都为网络所包围,被网络所埋置,甚至由网络而组成……”[1] 冯务中把网络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网络、中义网络、与狭义网络”[2]。而我今天要讨论的就是他所说的“狭义网络”即Internet。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网络的发展也生成了网络社会,一个人也就拥有了真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两种不同但又相关的身份。社会是需要交流的,而人与人的交流也是社会最基本的。2008年10月15日,一篇名为《你是否已成为“QQ隐身族”》的帖子出现在互联网论坛“天涯社区”的“天涯杂谈”的版面上,痛诉现今越来越多人在QQ中将自己状态设置成“隐身”,甚至消失于网络。文章的作者尝试分析这个问题,但是显然,他也没有找到答案。在我看来,这些隐身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这些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小圈子内。
在此,我先介绍一个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它的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 六度分隔理论、六度空间理论以及小世界理论等。六度分隔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3] 在维基百科中有以下的解释:”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if a person is one step away from each person they know and two steps away from each person who is known by one of the people they know, then everyone is an average of six “steps” away from each person on Earth.”[4]
社交网络服务(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最初就是来源于六度分隔理论的,“后来由社会性网络发展成为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5]。在SNS平台上,每个用户都可以有着自己的Blog,维护着自己的书签或者Podcast等等等等。在国外Facebook和MySpace引领了SNS社交类站点,国内则是由校内网、海内网、开心网等分门别类各式各样的的站点所构成。
在应用了六度分隔理论的SNS网站上,我们通常都认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但是如若你的朋友的朋友对你另外一个朋友很反感,你还敢同时把他们引入你的SNS中吗?这样,又有人在六度分隔理论中提出了“阻尼问题”。就举一个Gmail当年的邀请注册的例子来说吧。2004-4-1日Google推出了容量达1G的邮箱Gmail,这在当时——别的邮箱容量还在用兆作为计量单位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但Gmail邮箱并不是免费申请的,而是只能通过别的Gmail用户手中少量邀请函注册的,于是Gmail邀请就在六度网络中疯狂传播。这时的阻尼是很大的,因为邀请函是非常稀缺的。然而十几个月之后,由于用户基数已经很大了,Gmail的邀请函已经不是那么的稀缺了,这时的阻尼就变的很小了。
阻尼到底是好还是坏,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阻尼会是怎么样呢?没有阻尼我们就可以给任何人发送信息,可以认识克林顿可以认识盖茨。但是有几个人真的去认识他们吗,是不想去认识吗?不是,是因为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可能含有无法跨越的阻尼,而这个阻尼也是必要的。假设每个人有50个朋友,那么506=15,625,000,000,排除一些重复的,数量也几乎够覆盖所有人了,那么每个人每天从六度好友接受的信息足以撑暴脑袋。由此可知,阻尼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六度理论也是存在的,只是我们不可能像和朋友一样对待朋友的朋友。
在我看来,网络所造就的是一个圈子型社会。以下是我所认为的一些原因:
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信息以光速运动,从而造成一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我们是靠报纸、广播、电视、口口相传等方法获取信息的,那时的人可以完整的吸收消化他所能够获得的信息,而现在的人是绝对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筛选信息,而筛选信息是依据本人的兴趣。在筛选后的结果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个人的Blog,这些Blog关注的一般都是你所关注的。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和博主、经常发表评论的几个人认识。也有可能筛选出几个特色论坛,或者某些论坛的几个分坛,在那些论坛里,讨论的都是你所关心的话题,不久之后你很可能会和版主或者版块的某些积极分子成为线上朋友。从这些途径认识的朋友都拥有着与你相同的爱好,甚至可以理解成你愿意与他们成为朋友只是因为你们有共同话题。
网络上还有一些工具可以使你的圈子生活更加紧密,例如RSS。RSS是指“能够让作者自动地发布他们的资料,同时也使读者能更够定期更新他们喜欢的网站或是从不同的网站将网摘聚集”[6]。举个例子来说,你所关注的一个Blog支持RSS输出,你可以在你的电脑上装一个RSS阅读器软件,这个软件会通过RSS关注那个Blog,一旦博主更新了它的Blog,它的RSS几乎会在同时自动更新,接着你的RSS阅读器就会提醒你那个Blog有更新,甚至可能把更新的摘要或者全文一起展示出来。这东西有什么好处呢?显然,你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你所感兴趣内容的最新消息。然而当你习惯了RSS订阅之后,你就会慢慢的无视其他途径传来的消息,可以认为你的信息来源只有深度,没有广度。很显然,你的一个兴趣圈子已经造就,你很可能渐渐的陷入这个圈子了。而这个圈子内的其他人也很可能像你一样。久而久之,圈子更加紧密,信息更加单一。这样,与其说是一个圈子,还不如说是一个孤岛。
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美]理查德·桑内特教授写的《公共人的衰落》里写道:“由集体人格所形成的共同体规模越小,友爱情感的体验就变得越具破坏性。共同体成员开始避免和外来者、陌生人接触;他们共有的人格特征变得更具排他性,共享的行动本身也变得越来越集中在决定谁属于共同体谁不属于共同体上。……群体中的通过拒绝那些并不处在群体之内的人而获得了一种友爱的感觉。这种拒绝为群体创造出一种独立于外部世界、免遭外部世界打扰的要求;群体因而不再要求外部世界发生改变。然而,共同体的成员之间越是亲密,他们的社会交往就会越少。”[7]
《大众软件》近期刊登的专题企划《离散的岛群——互联网“潜水族”背后的人际疏离》中这样写道“人们往往自我隔离在一些由文化、兴趣、职业,甚至想象组成的孤岛中,对社会的其余部分视而不见,这种没有共同经验的社会前景令人不寒而栗,因为他预示着一个公民社会的衰落。……一个民主社会必定奠基于一个分享共同经验的公共人群,否则即告烟消云散,因此他的发现实际上是发出了一个严厉的警告。”[8]
而对于互联网上出现的公众事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视而不见,公众利益的公众维护在互联网上渐渐成了一句空话。说到底,还是因为互联网缺乏应有的规则造成的。遗憾的是,互联网是个缺乏权威、制造权威,同时又在打到权威的地方,没有谁有能力制定这里的规则,这使得我们至今看不到事情的走向有出现扭转的趋势。”[9]
现在,国家管理机构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互联网的言论约束、行为规范等种种行为正在立法讨论。我希望,随着法制的完善、政府的引导,我们能够走出网络所造就的圈子。我还希望在互联网中,人们就算没有想要了解其他人的冲动,也会觉得和其他人(不在同一个圈子内的人)的交往是有意义的。
叉叉学院 叉叉叉班 叉叉 20080625叉叉叉叉
p.s.如若有任何建议和意见请联系xufan6囧gmail
[1] 胡泳. 另类空间:网络胡话之一.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51~52
[2] 冯务中.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6
[3]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796.htm
[4] 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ix_Degrees_of_Separation
[5] 功能细化,变革更新 ——国内SNS社区如何应对Facebook入侵. 大众软件,2008,(20):27
[6]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Rss
[7] [美]理查德·桑内特. 公共人的衰落. 李继宏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38
[8] 离散的岛群——互联网“潜水族”背后的人际疏离. 大众软件,2008,(23):24
[9] 同上 第23页
《“浅析网络造就的圈子型社会”》 有 8 条评论
我这还有底稿~~~飘过~~~
[回复]
xufan6 回复:
6月 30th, 2010 at 11:01
飘来飘去的通通打下来打下来~~~
那时年少无知还用word完成这篇的。
[回复]
cy~~ 回复:
6月 30th, 2010 at 21:24
你就晓得打~~~~
[回复]
xufan6 回复:
7月 1st, 2010 at 12:04
浮云~~~
[回复]
啊啊啊..你居然引用wiki…….
[回复]
xufan6 回复:
7月 6th, 2010 at 23:18
下定义这种事当然找wiki了啊~
[回复]
ruohanc 回复:
7月 6th, 2010 at 23:50
wiki是不可信的信息来源诶……从标准上来说是不可以reference的…………从外教的原则上来说..使用这个就拿0分…
[回复]
xufan6 回复:
7月 7th, 2010 at 10:01
好吧,,我才知道。。。
就当是年少无知了。。。
[回复]